本館館藏
臺灣人三部曲一:沉淪
鍾肇政
遠景出版社
2005
文字
9789573907572
語文類
小說共分三部,分別概括了台灣抗日歷史的三個階段。第一部《沉淪》著重反映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台灣同胞為抵抗日軍入侵而進行的奮勇鬥爭,這是台灣抗日運動的武裝鬥爭階段。小說著重描寫陸家子弟兵在陸家四世後裔陸仁勇的率領下慨然出征,與台灣各路義軍一起,用鮮血寫下的氣壯山河、保家衛國的悲壯史詩。第二部《滄溟行》以陸家第六代子孫陸維梁從事的抗日和民主運動為主線,再現了台灣抗日中期的鬥爭風貌。陸維梁生活的時代,台灣人民的武裝反抗由於受到敵人的殘酷鎮壓而漸趨低落,台灣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從中國大陸的新文化運動受到啟發,轉向教育和發動民眾從事合法的民主運動,以反抗日本統治當局。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以台灣光復前後為背景,寫陸家七世孫陸志驤自東京潛回台灣從事秘密抗日工作,被日寇追緝跟蹤而隱蔽於插天山的故事。小說雖然只寫陸志驤逃避追捕的經歷,但透過周圍鄉親們對他的愛戴保護,也反映了廣大台灣人民的愛國熱情和當時的時代風貌。
《台灣人三部曲》場面宏大,氣魄雄偉,具有史詩的規模和氣魄。從時間跨度來看,作品力圖展示半個世紀中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但作者並沒有採取流水帳般的連續性描寫,而只截取三個典型的橫斷面來展示整個歷史面貌。日據時期,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895年清政府割台以後的二十年間,日本侵台政策主要是武力征服和鎮壓。所以被任命為台灣總督的均為大將或中將的日本軍人。日軍對台灣人民的血腥鎮壓必然帶來台灣人民的武力反抗。然而,由於沒有統一的強有力的領導,加之武器的落後和原始,使得每次鬥爭均以失敗而告終。《沉淪》反映的正是這一段歷史,作品中洋溢著熾熱的愛國情感和對敵人誓不低頭的悲壯之氣。從1918年開始,日本對台政策有所改變,總督由軍人變為文職,並高唱「日台一體」的口號,宣稱要扶植台人自治。日本對台政策的鬆動,加之大陸「五四」精神促使了台灣知識界的覺醒,他們開始率領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的合法鬥爭。《滄溟行》把1927年到1934年初這段歷史作為它的背景,真實而準確地體現出這一時期的特點。1937年之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日之間矛盾激化,日本對台統治又趨嚴酷,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被迫轉入地下。《插天山之歌》中的陸志驤到處躲避日本警察的追捕與無所作為,表面上給人一種軟弱之感,實際上正反映出這一低潮時期的特徵。整個作品深刻而廣泛地反映了台灣的各個方面。既描寫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又表現花紅茶綠的牧歌風情;既反映抗日誌士的鬥爭智慧,又抒寫了青年男女親密甜美的愛情。作家筆法多變,揮酒自如,使作品即是一曲英勇抗敵的悲歌,又是一幅如詩如畫的風俗長卷。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愛國志士的英雄群像。深明大義、德高望重的信海公,身先士卒、沉著勇敢的陸仁勇,廣交豪傑、智勇雙全的抗日領袖胡老錦,立志獻身民主運動的陸維梁,精通法律、善於鬥爭的農民領袖黃石順,不畏風險、知難而進的陸志驤等等,都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正是這一組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使得整部作品構架宏闊而又血肉豐滿。
從總體看,《台灣人三部曲》的確取得了許多獨到的成就,但作品也存在著某些侷限與不足,尤其是第三部,從主人公到一般群眾,反抗的情緒顯得過於低落,與前兩部相比,多少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