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館藏

寄生前夜

瀨名秀明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陳可冉 / 楊慶慶 / 姚佳
1996
文字
9787536459236
語文類
倘若要談及日本當代科幻小說,就不能不提到瀨名秀明和他的代表作《寄生前夜》(パラサイト・イヴ)。這部小說為瀨名秀明贏得了第二屆「日本恐怖小說大賞」,而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遊戲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從而使瀨名秀明一躍成為日本現今最有人氣的科幻作家之一。
瀨名秀明於1968年1月17日出生在日本靜岡縣靜岡市葵區,本名鈴木秀明。1986年,瀨名秀明考入日本東北大學藥學部。1995年,還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瀨名秀明以其處女作《寄生前夜》一鳴驚人,轟動了日本科幻界。該小說以位於仙台市的日本東北大學藥學部及其周圍環境為舞台,講述了一個充滿懸念和刺激的驚悚故事。小說的男主人公永島利明是在某大學藥學部任職的生物化學學者,他的研究對象是線粒體。有一天,永島利明的妻子聖美在一起神秘的交通事故中變成了「腦死者」。由於聖美生前曾經在腎臟捐贈庫登記過,她的腎臟被移植進了一名叫作安齊麻理子的少女體內。另一方面,由於無法接受妻子死亡的事實,永島利明取出了聖美的肝細胞,將其命名為「Eve」,並加以繼代培養,以期聖美能以細胞的形式繼續存活下去。然而,讓人始料不及的是,沉睡在「Eve」中的線粒體卻在恃機利用安齊麻理子發動一場恐怖的「反叛」……《寄生前夜》雖然獲得了恐怖小說大獎,但它本質上是一部科幻小說。小說中不僅有大量對實驗和手術過程的詳細而精確的描寫,而且整個故事情節都是圍繞著「堅硬」的科技內核展開的,顯示出了作者嚴謹仔細的創作態度,以及深厚紮實的生物化學和醫藥學功底。具體地說,《寄生前夜》的故事是建立在下面四個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
1.線粒體共生起源學說,即細胞器官的內共生起源學說。該學說是一種關於真核細胞起源的假說,現在已經被學術界普遍接受。其主要觀點是:好氧菌被原核生物吞噬後,經過長期共生變成了線粒體;而藍綠藻被原核生物吞噬後,經過長期共生變成了葉綠體。
2.分子進化中立學說,即生物進化中性學說。該理論最早由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於1968年提出,其主要觀點是:大部分對生物種群的遺傳結構與進化有貢獻的分子突變在自然選擇的意義上都是中性或近中性的,因而自然選擇對這些突變並不起到篩選作用。
3.「線粒體夏娃」學說。該學說根據線粒體DNA的遺傳特性推論,現今所有的人種都來源於20萬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並且根據亞當和夏娃的神話故事,將那位非洲女性命名為「線粒體夏娃」。
4.「自私的基因」學說。該學說最早由英國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於1976年提出,其主要觀點是:基因的本質是自私的;它們控制了生物的各種活動和行為,目的就是為了使基因本身能夠更多、更快地複製;只要能達到這一目的,基因是無所不為的。
這些理論綜合在一起,便構成了《寄生前夜》的主題:線粒體並不是與細胞核「共生」的,而是故意「寄生」在細胞裡,其目的就是為了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所以,《寄生前夜》可以概括為一個描寫線粒體「反叛」細胞核的恐怖科幻故事。
《寄生前夜》出版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和廣泛的歡迎,發行量高達140萬冊,打破了日本國內同類小說的銷售記錄。1997年,根據《寄生前夜》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帶動了日本電影界拍攝恐怖電影的潮流。1998年,日本Squaresoft(史克威爾)公司在PlayStation上推出動作RPG遊戲《寄生前夜》。儘管遊戲中的故事發生在原作小說之後,而且地點是在美國,但根本的科技內核與主題並沒有改變。憑藉其緊張的劇情、精美的畫面和新穎的戰鬥方式,該遊戲吸引了相當多的玩家為之著迷,被奉為PS遊戲的永恆經典。1999年,Squaresoft公司又推出了《寄生前夜2》,這款遊戲無論在背景貼圖還是在CG動畫上都達到了當時PS遊戲的最高水準。
永島利明是在某大學藥學部任職的生物化學學者,他的研究對象是線粒體。有一天,永島利明的妻子聖美在一起神秘的交通事故中變成了「腦死者」。由於聖美生前曾經在腎臟捐贈庫登記過,她的腎臟被移植進了一名叫作安齊麻理子的少女體內。另一方面,由於無法接受妻子死亡的事實,永島利明取出了聖美的肝細胞,將其命名為「Eve」,並加以繼代培養,以期聖美能以細胞的形式繼續存活下去。然而,讓人始料不及的是,沉睡在「Eve」中的線粒體卻在恃機利用安齊麻理子發動一場恐怖的針對細胞核的「反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