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館藏
台灣作家研究叢書 第2卷《張我軍評傳》
            
            田建民
          
          
            
            作家出版社
          
          
            
            2006
          
          
            
            文字
          
            
              
              9787506337106
            
          
            
              總類
          
        在祖國大陸的東南近海鑲嵌著祖國的寶島台灣,她歷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據地理科學家和考古學家推斷,台灣和大陸本是連在一起的,由於地殼運動,使連接部分的陸地沉陷為海峽,台灣才成為與大陸隔海相望的海島。在我國歷史上,不同的朝代對台灣有不同的命名,如隋以前稱「夷州」或「夷洲」;隋改稱「留求」或「琉球」;明朝曾一度稱「北港」,萬曆年間始稱「台灣」。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建立了明鄭政權。1683年清政府進軍台灣迫使鄭克塽投降,終於完成了祖國統一大業。次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三縣,屬福建省統轄,府衙設在台南。1885年,清政府正式把台灣劃為一個行省,派劉銘傳擔任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在台灣修建了鐵路、架設電線、創辦郵電等,為台灣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劉銘傳之後,邵友濂和唐景崧先後繼任台灣省巡撫。直至1895年台灣被日本割占。早在三國時期,人們開始不斷往來於大陸與台灣、澎湖地區之間,不少大陸人開始在台灣、澎湖地區定居。「西元230年,三國時吳帝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等率水軍巡弋台灣。12世紀的宋朝和元朝,中國政府正式設官建制,管轄澎湖和台灣。從此,台灣和澎湖列島一直被列入中國版圖。到了明代,在1624年荷蘭入侵前,台灣始終是屬於澎湖『巡檢司』管轄。」(白少帆、王玉斌等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頁。)在隨後的歲月裡,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不斷有大陸漢族居民移居台灣,掀起一波又一波向台灣移民的浪潮。尤其是從南宋到明、清時期,雖然統治者多次禁止大陸居民移居台灣,但是仍然有難以數計的人為了生計等原因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這一待開發的寶島,為台灣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和力量。由於在地圖上看臺灣島酷似一枚蕃薯,而蕃薯又是那時普通勞動人民經常用以充飢的食物,居住在那裡的人就稱自己為蕃薯人。這一名稱作為千千萬萬移居台灣的勞動人民的共名流傳下來。
在這些蕃薯人裡,有一支自稱是西漢時期漢高祖手下重臣張良的後人,他們是祖籍福建省漳州南靖縣清和堂的張姓人家。他們跟隨著移民的浪潮來到了台灣板橋地區,並在那裡紮下了根,開荒破土,繁衍生息。根據神主牌位上的記載,這個家族到台灣來創業的人叫張石班,生於1723年,卒於1777年,他是這個家族的開台一世祖。他和他的後代們張觀賜、張清光、張七公等人一直在板橋這塊土地上默默地生存著,過著貧寒的生活。三百多年前的板橋地區一片荒蕪,經移居台灣的大陸居民的開發,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小市鎮。……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