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館藏
  
  
    
    
      
        
20世紀中國文學名作導讀03
      
      
        
          
            
            錢振綱、邵子華
          
          
            
            作家出版社
          
          
            
            
          
          
            
            文字
          
            
              
              9781560362890
            
          
            
              語文類
          
         
       
      這部書選取作品是以20 世紀為時限的。這並不是我們對這個紀元數字有什麼迷信,而是中國文學最近百年的發展正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階段。中國文學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比較顯著的標誌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而這一運動恰恰就發生在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當然,晚清文學改良運動不是一次徹底的文學改革運動,徹底的文學改革運動是「五四」文學革命。但晚清文學改良運動之後中國文學確已開始發生質的變化。如本書所選的梁啟超作於1901 年的《自勵》詩,雖然詩體仍是七言,語體仍是文言,但其「誓起民權移舊俗」的思想卻是亙古未有的;而魯迅發表於1913 年的小說《懷舊》——本書所選的另一篇作品,除了語體是文言之外,則不僅思想已與古人判然不同,敘事方式也是全新的。所以許多專家認為,自晚清文學改良運動至「五四」文學革命實際上是中國新文學史的第一個時期——孕育期。這種觀點是對於過去通行的那種按照社會史斷代模式將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文學視為近代文學的觀點的大膽而有力的否定。至於那種依據政權和社會制度的更替而將「五四」文學革命以來的新文學割裂為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斷代方法,其不合理性也是明顯的。政權和社會制度的更替固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也曾對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新時期以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巨大變革,從今天的歷史高度來看,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對於文學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那種依據某一階段的歷史性變革就把新文學史劃為兩個時代的作法乃是特定歷史時期內思維局限性的表現。從文學自身的發展情況看,這種斷代方法也是不能被接受的。「十七年」的文學精神與40 年代解放區的文學精神、30 年代的左翼文學精神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這種文學精神與「五四」時期占主導地位的人道主義文學精神在聯繫中有對立的話,那麼,新時期以來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的重新激盪則可以說是「五四」文學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回歸。幾個階段的聯繫十分複雜,也十分密切,無法找到從中間斷代的依據。總之,中國20 世紀的文學,雖然不同階段呈現著不同特徵,雖然發展過程中有過曲折和偏離,但是其共同的現代性特徵是明顯的。早在 80 年代中期一些專家就提出了中國 20 世紀文學的斷代觀念。現在全國已經有約一半的大專院校中文系將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兩課合而為一,說明這種觀念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了人們的認同。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