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館藏

第一次做總經理:職業經理人的變革經歷

青原樵夫
文字
應用科學類
隨著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全球資本的互通、民間資本的激增和游弋,任何一個新興的暴利行業一出現,馬上雄厚的投資就鋪天蓋地而來,競爭則不可避免,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立刻上演,機會窗的時限性越來越短,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原材料價格在不斷上漲,員工工資在增長,依靠原來那種高耗能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生存,2005年下半年全球銅、鋁、鋅等原材料價格爆漲導致眾多中小企業倒閉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經濟全球化及微利時代的到來,加劇了國內大多數行業的競爭程度,國內私企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同樣生存在市場環境下的企業,為什麼有的能夠長久不衰,甚至越做越大越來越強,有的卻困難重重,舉步維難,曇花一現?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有的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勇於變革,以變制變;有的企業卻不思變革,一條道走到黑。 筆者通過對比發現,在2000年前,珠三角地區招聘的主角企業是一些港台來料加工企業,但近幾年,招聘的主角慢慢變成了國內私營企業,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說明很多來料加工企業不思進取,一天到晚為人加工,當年利潤高時活得太安逸了,因而小富即安不創品牌不重視管理,結果今天不是「死」了就是「病」了。筆者在珠三角工作的第一家台資企業,當年曾是行業前三甲,但也於前兩年倒閉了,筆者發現這家企業從出生到死亡,從來沒經歷過「變革」,也沒有內部持續的「改良」,夭折是必然的,而相距幾十公里不遠另一家做同樣產品、當年規模同樣大小的台資企業,卻因根據市場變化實行變革,一方面根據市場調研調整產品方向,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一方面不斷引進人才在管理上不斷改良,現在發展到8000多人,產品行銷全球各地,成為非常知名的品牌。 有一句話這樣說:不改革是等死,而改革是找死。歐美的企業,經過工業革命後一兩百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企業從創業之初就懂得規範化運作的重要性。而在中國,改革二十多年要吸收國外兩百多年的經驗,加上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牴觸,消化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中國的私營企業,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處於嬰兒時期、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各種發展階段的都有,因此每個企業的時空背景是不同的。所以,中國企業的變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國外MBA的案例,都是一些成熟企業的案例,中國MBA教程中的案例,大都也是一些大型成熟企業的案例:華為、聯想、海爾的,恰恰缺少那種處於發展過程中的銷售額在3億以下的中小企業案例,中國企業目前的平均管理水平,大抵相當於西方發達國家100年前的管理水平,因此,中國中小製造企業的管理者應該先掌握科學管理大師泰勒的科學管理,在此基礎上再學習ERP、精益生產、六西格瑪等,泰勒的科學管理是製造業管理的基礎,作坊式的經驗管理由此步入工業化規模生產,在中小製造企業,泰勒的科學管理並沒有過時,沒有了科學管理的基礎,什麼以人為本皆是空中樓閣。筆者發現,別說年產值幾千萬的企業,就是很多年產值幾億的企業,都沒有把這個基礎打紮實,都有程度不一作坊式管理的特點。筆者通過變革的經驗以及研究很多中小企業變革的案例發現,中國很多中小企業的變革,實際上就是重複泰勒當年對作坊式經驗管理進行變革的老路,而且很多職業經理人實施變革所遇到的挫折和泰勒當年也很相像。筆者和朋友在聊天時談到中國MBA教學時開玩笑說,中國的MBA案例應該從嬰兒、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老年各個階段都要有一些,應該讓大家先學會走路再學跑,不能像電影電視上一樣儘是給大人看的電影電視劇,還要有些兒童劇、少年劇目,中國中小企業佔了90%多,如果MBA教育忽視了這個市場,絕對是個失策。這可能也是當今中國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MBA教育比較失望的原因之一:偏離中國國情,脫離中國實際。當然,這不能全怪中國的MBA學生,這與中國的MBA教育目前還是賣方市場有關。 中國目前的MBA教育很大程度上偏離了中國的國情,很難有一些針對性強的本土案例進行參考借鑒,那麼中小企業的管理變革很大程度上就依賴變革者的經驗積累、素質、悟性、魄力以及人格魅力,一旦變革者的經驗、素質、悟性、魄力、人格魅力不足,就可能導致變革失敗或流產,所以,在中國的中小企業真正變革成功的比例並不高,筆者估計變革失敗的和變革流產的中小企業佔了80%以上。中國中小私營企業變革的成功率本來就不是很高,私企老闆大都又以一種葉公好龍、急功近利的態度對待變革,而不是抱著背水一戰及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態度進行變革,一旦受點挫折,就質疑變革者,懷疑變革失敗了,加上變革的知本方沒有與資本方進行平等對話的權力,而往往在資本方的質疑和高壓下難以堅持,最終這種高層的不和才是真正導致變革失敗的根由。最後,大家就總結出:不變革是等死,變革是找死的悲壯名言。 縱觀那些變革成功的企業,大都是抱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不以變革一時得失而計較的企業,反而那些試試看、葉公好龍式的變革企業,往往因為缺乏偏執入裡的勇氣而以失敗而告終,一個人不傷筋動骨豈能頓悟?變革怎麼可能不流血沒有犧牲?2001年中國私營企業500強的最低門檻為營業收入2.97億元,2002年提升至4億元,2003年更增至6.08億元,2004年為9.72億元,2005年為13.36億元。這些企業絕大部分是通過變革成長起來的,而這些變革企業的成長,也導致中國這些100萬家不變革企業的倒閉。即使這500強企業裡面,每年也有20%左右的企業被新面孔替代,5年基本上重新洗一次牌,即5年內不進行管理變革或持續改良,現有的管理模式就可能無法適應這個時代。當今的時代,基本是以大吃小,贏者通吃的變革時代,而且變革不是一次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變革是持續的,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借用三星董事長李健熙的一句話:「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變!」所以,管理變革、管理精細化、從內部挖掘潛力成了唯一出路。 筆者曾就職於珠三角大中型港台企業,以及中小國有、私營企業,在四百多人、一兩千人到五千多人的企業都工作過,擔任過基層主管、生產計劃與物料控制(PMC)經理、人力資源經理、總經理助理和總經理,有近10年的管理經驗,主導過企業局部性的變革和全盤性的變革,是從一線戰場上磨煉出來的管理專業人才,熟悉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以及標本兼治之系統解決方法,瞭解中西方文化之差異,有一定的人文底蘊,理論與實戰經驗皆備。 本書描述的是筆者加入到珠三角一虧損的私營企業擔任總經理,主導企業變革的詳細歷程,期間遍嘗酸甜苦辣,歷經成敗得失,終於迎來曙光和朝霞,正準備進一步施展拳腳之時,最終卻無奈地選擇離開。本書娓娓道來的描述,就像是在說昨天發生在您身邊的故事。本書最後從多個角度對中國中小私營企業進行了剖析和反思,提煉出一些案例和職場感悟,值得您參考和細細品味。 如果您是應屆大中專畢業生,建議您看看這本書,您會從中獲得一些前瞻性的思維理念和工作方法,對於您將來的職業生涯大有裨益。 如果您是正在私營企業工作的職員,建議您看看這本書,有很多觀點、思路和案例對您現在的工作或許有很好的啟發。 如果您是外企職員,建議您看看這本書,如果您有一天遭遇到職場玻璃天花板,您選擇加入私營企業,這本書幫助您進一步瞭解私企,使您更加胸有成竹。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