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館藏
從空門到教堂
鄭麗津
中華信義神學院出版社
1999
文字
宗教類
信仰基督前,我是個出家的尼師,在佛教界有二十三年。二十五年前,那是在大學唸書的時期,雖然讀的是外文系,卻常跑圖書館借些哲學書籍;因為我在大學聯招填選志願原是「輔大哲學系」,雖然分數足夠,但因女生名額有限,所以就改分發至「東吳外文系」,為了滿足這樣的心願,只好自修哲學來補足。當時諸如外國古典名著──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希臘神話、荷馬史詩、但丁神曲、浮士德游地獄,乃至近代存在主義哲學、尼采、叔本華等,我都相當有興趣,而且我對中國老子「清淨無為」的道家思想也有莫名的欣賞。但是心靈上還是空虛莫名。曾經也想參加學校的「基督徒團契」,但不得其門而入。在學校畢業後第二年,偶然與一群愛好寫作的朋友到花蓮旅遊,來到一座佛寺;當晚就在聲聲的佛號中深受感動,淚水直流,似有歸家的感覺,於是出家的念頭油然而生,當時認定了我要尋找的人生就在這裡。二十六至四十九歲,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歲月,我卻在出家的日子中耗掉了。而出家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清淨」,反而更忙,更有做不完的事,過的也是一種不能免俗或更虛偽的生活,承受了超過體能的負荷,與精神的摧殘。二十三年出家的日子,前五年是「勞工」階段,接著離開了「剃度」的地方,在某一「佛教會」擔任秘書工作五年,隨後便有機緣在佛學院擔任教職與行政職事。其後的十三年還算差強人意,略能發揮所學,而且也因專職之故,才有較多的時間致力於佛法經藏的鑽研;雖然還是忙,但比起之前的勞苦,還算平順也得到人的一點尊嚴。 生活雖然諸多勞苦,但生命最大的衝擊,及至今天改變宗教信仰的導火線當可追溯到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我當時正在台中慈善佛學院任職教務長,卻平白無故的被捲進一樁轟動全台佛教界的大醜聞裡,至此可算是歷經了人生的驚濤駭浪,看盡了人性種種的醜惡,對人的軟弱虛偽,真是倍感痛心,更可歎的是自己也軋上一角,雖不是最重要的主角,卻可算是舉足輕重的配角,那時的心境真是惡劣到極點;想想自己一生──從一個純潔的大學生,原本以為「佛門」是最清淨的樂土;打從出家至今,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自己──「力爭上游」;而到如今,卻落得這樣的角色──生命硬是「一塊白布染成了黑布。」我好傷痛,我懷疑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