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館藏
  
  
    
    
      
        
思考,快與慢
      
      
        
          
            
            丹尼爾.卡尼曼
          
          
            
            中信出版社
          
          
            
            2012
          
          
            
            文字
          
            
              
              9787508633558
            
          
            
              哲學類
          
         
       
      本書講述的是通過雙系統進行判斷與做出決策的基本原理。這部分內容詳細說明了系統1的無意識運作和系統2受控制運作的區別,並且說明了系統1的核心,即聯想記憶是如何不斷對世界上所發生的事作出連貫的解釋的。關於直覺性思考的自主且無意識過程的複雜性和豐富程度,以及這些自主過程如何能解釋判斷的啟發法等問題,我試圖說出自己的見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於思考和表達思想的語言。 對判斷啟發法的研究作了更新,還探索了一個難題,即為什麼很難具備統計型思維。我們思考時總是會把多種事情聯繫起來,會將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會突然想起一件事來,但統計學要求同一時間把多件事情串聯起來,而這一點系統1是做不到的。 本書描述了我們大腦有說不清楚的局限:我們對自己認為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瞭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瞭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當我們回顧以往時,由於後見之明,對有些事會產生虛幻的確定感,因此我們變得過於自信。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受《黑天鵝》(The Black Swan)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的影響。我希望我這「飲水機旁的閒談」能明智地借鑒以往經驗,同時抵制後見之明和虛幻的確定之感的誘惑。 第四部分的重點是在決策制定的性質和經濟因素為理性的前提下討論經濟的原則。1979年,阿莫斯和我發表了關於前景理論的決策模式,此部分在雙系統下對前景理論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餘下的幾章講的是人們從理性角度出發做出決策的幾種方式。可悲的是,人們總是孤立地看待問題,表現出框架效應,即決策的制定往往因為對所回答問題不合邏輯的選擇而受到影響。系統1的特徵完全能解釋這些觀察結果,這對標準經濟學所傾向的理性假設發起了很大的挑戰。 近期研究中關於兩個自我的區別性描述,即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兩者間沒有共性。例如,我們可以讓人們體驗兩種痛苦。其中一種比另一種要更痛苦,因為體驗的時間更長。系統1有一大特點,即記憶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則的,如此一來,較為痛苦的那段體驗會留下更深刻的記憶。所以,此後當人們選擇要回想哪段經歷時,他們自然會受記憶自我的引導,將其自身(即經驗自我)處於不必要的痛苦中。兩種自我間的區別被用來測試人的幸福感,而我們發現使經驗自我快樂的事不一定會讓記憶自我滿足。兩種自我同時存在的個體要如何去追求幸福,這一問題引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標的個人和社會的眾多思考。 最後的章節是按倒敘來探索本書所述的三個區別的: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區別,古典經濟學和和行為經濟學(從心理學借鑒而來)的區別,以及自主的系統1和需費腦力的系統2的區別。書中還談及了有價值的閒談的好處,以及哪些內容有助於提升判斷和自行決策的效能。 在最後,我附上了我和阿莫斯一起寫的兩篇文章,第一篇是我早期寫的關於在面對不確定性因素時作出判斷的評論。第二篇發表於1984年,總結了前景理論和我們關於框架效應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有被諾貝爾委員會引用的投稿,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這些投稿是多麼簡單。讀這些能讓你明白我們早期的知識有多少,也能讓你知道我們這幾十年來的進步有多大。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