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館藏

講義雜誌第337期2015年4月號

講義堂
講義堂股份有限公司
2015
文字
總類
講義Blog
閒話一句
丟掉最多的是青春
—于美人對人生的感歎
我們很怕把學生教笨了
—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對教育仍感到憂心
謝謝從不管我的父母
—韓良露日前病逝,她曾於專訪中回顧自己的一生
小計畫離成功或許有些遠,卻是通往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臺階
—廖輝英的分享
創業之初,不要找最好的人,要找最適合的人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的經驗
大家都不高興,機會就來了
—馬雲保持「危機即轉機」的積極態度
每個人都是扮演自己的天才,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是,那可能是演錯了角色
—漫畫家蔡志忠的分享
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想一個完美的選擇,天底下沒有這種事
—奧美集團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的人生體悟
一切都失去時,我們還是擁有「前面的路」
—明日工作室創辦人溫世仁面對困境的態度
衣服買多了,就會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閱讀」也是這樣
—傅月庵分享自己「與書為伍的人生」
閱讀,重要的是「習慣」養成,而不是讀什麼
—傅月庵的分享
我不是科技業最有錢的人,但應該是少數過得快樂的人
—有「臺灣半導體之父」稱號的邱再興,1990年引退、轉向深耕文化事業,他滿足於這樣的轉變
奇人奇事
兄弟重逢
今年臺灣燈會,擔任音響工作人員的楊俊傑,聽到主持人介紹舞臺上的表演者,赫然發現是已失散十多年的親弟弟,兄弟相認擁抱,場面感人。原來他們是同父異母兄弟,兩人相差八歲。11年前父母離婚,哥哥跟著媽媽到臺中,弟弟則與父親搬到中壢,從此斷絕聯繫。楊俊傑說,小時候常幫忙照顧弟弟,儘管弟弟已從幼兒長成青年,還是一眼就認出他來
手建石板屋
陳參祥從臺東金峰鄉嘉蘭國小退休後,開始和家人一起打造魯凱族傳統石板屋。一家人從採集石板到搭建,全不假手他人,而且堅持採用傳統工法,不用鋼筋水泥或釘子,經過五年努力才大功告成。完工後的石板屋,完全呈現魯凱族過往風貌,連屋內的圖騰、爐灶都經過考究。陳參祥說,搭建石板屋的過程,讓全家人凝聚在一起,更希望拋磚引玉,吸引其他人仿效,讓部落傳統技藝永遠延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