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館藏

如何用數字唬人:用常識看穿無所不在的數字陷阱

布拉斯蘭、迪爾納
大是文化
2008
文字
9789866526008
社會科學類
被新聞發佈的數字嚇壞之後,該如何恢復理性?關於「危險」的成份,哪怕是百萬分之一,都嫌太多。但究竟吃下多少、身體殘留多少,就會影響到我? 幾PPM的含量,民眾無須擔心 使用手機會讓罹患腦瘤的風險提高兩倍 油炸食品吃多容易致癌 測速照相可以降低肇事率 如果你相信這些新聞標題,你就被唬住了。它們既不真、也不假。 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字,數字儼然已成為現在最高級的語言,會說這種話的人,稱霸為王。數字讓人一看就懂的特性,往往比長篇大論的文字更吸引民眾的注意力。但數字卻往往被操弄來欺騙社會大眾,而不是讓大家明瞭事情的真相,數字的角色極端模糊,既有信服力,又有欺騙力,到底我們要如何看透數字? 媒體利用社會大眾對食物與環境健康的恐懼,經常報導譁眾取寵的數據,一律搭配「研究顯示,可能會致命」的聳動標題。關於「危險」的成份,哪怕是百萬分之一,都嫌太多,關鍵不在多少ppm、多少微波量,你還得知道持續多久。 兩倍的風險聽起來很嚴重,問題是,要用幾年手機?從十萬分之一的可能,增加一倍嗎? 高溫油炸食品會致癌,問題是,要吃多少、連吃多久,才會致癌? 長期憂心青少年犯罪的人,終於找到最新的佐證數字,但青少年以為的犯罪,就是法律定義的犯罪嗎? 政府單位愛引用數字支持自己的施政方針,但新聞從來不說,有些地區自從裝設了測速照相機,車禍數目不減反增。 聰明人不被數字唬弄。牛津大學首席經濟學者與名記者聯手出擊,拆穿統計學上重複計算、騙人圖形等唬人伎倆,引用生活中切身相關的新聞事件,利用普通人所具備的常識、生活經驗與能力,帶領讀者還原事件的真相,練就一生受用的數字透視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