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館藏

康健雜誌第177期2013年08月號

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
2013
文字
471211003459
總類
"照顧年老父母 我們所愛的人家戶人口愈來愈少、工時愈來愈長,子女很少在家,更多人和父母散居兩地,傳統孝道已不足以用來奉養父母。面對父母愈來愈老,我們來不及做好準備,內疚、盛怒、心力交瘁,是台灣人共同經驗。到了2050年,台灣將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最高齡的國家,每3個台灣人就有一個老人,到時走在路上的老人會比孩童多。當所有人愈來愈長命,以及不健康的長命,躺在床上的老人那頭綁著的,是子女的人生,掙扎著該不該辭了工作,回家照顧。這是台灣從未面臨的處境,卻是最傳統的安老問題。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安享晚年??這個健全社會的基本人權?《康健》採訪團隊走訪日本、韓國,同為亞洲高齡化嚴重的國家,日、韓已經把銀髮變成人力資源,以及另一個產業的榮景發展。眼前,我們的父母正在成為老人,或已經是老人。照顧父母,我願意,你願意,因為他們是我們最愛的人。文.黃惠如 攝影.周書羽子女告白︱陳淑蘭(社會事業發展協會祕書長)媽媽生病前,也是善良的納稅人哪!6年前,89歲的媽媽一向硬朗,每天早上走到社區附近的國中練習外丹功。有一天,在陽光基金會工作的陳淑蘭接到一通電話,警察打來的,媽媽已在急診室。媽媽走了十七、八年的路線卻迷了路,一慌張摔了跤,滿嘴是血,卻無法回答家住哪裡、不知在哪裡摔?那段意外完全空白。接媽媽回家,陳淑蘭心裡有底,媽媽可能失智了,但到底漏失了什麼?她回想,媽媽煮的飯菜愈來愈不好吃,有時配菜很「特別」,有時媽媽懶得煮,彷彿生活失去樂趣。去醫院做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評估,一百多個問題中,有一題如炸彈般炸到陳淑蘭心裡,「是否失去同情心?」母親是友善慈悲的人,最近卻會用惡毒的語氣咒罵親戚,陳淑蘭很納悶。 後來媽媽愈發混亂,記憶愈來愈短。例如,看到大車禍新聞,媽媽紅了眼眶說:「阿蘭呀,快來看大車禍!唉呀,那麼多人妻離子散」,下一小時看到新聞台又在播同則新聞時,媽媽又說「阿蘭呀,快來看大車禍!唉呀,那麼多人妻離子散」,每一小時,都是驚心動魄,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看到那則新聞。身為獨生女,陳淑蘭扛下照顧責任,心想「我是社工出身,一輩子照顧那麼多人,照顧一個老太太,難不倒我。」不過這一次,陳淑蘭是家屬,是女兒,是求助者,而不是社工,不是專業經理人。明明知道,媽媽失智混亂失能,不能被她拖著走,告訴自己不要跟她吵,但還是難免失控。例如,一回家看到媽媽煮了三桶飯,她阻止媽媽以後不要再煮飯了,媽媽抓狂反擊。說「養女兒不如養一條狗」、「妳不孝,以後不得好死」,一罵3小時,陳淑蘭被激怒、很受傷,但她不能離開,因為罵她的人是媽媽。陳淑蘭關住第一道的鐵門,獨自坐在樓梯間3小時,留第二層的木門開著,一方面觀察媽媽安危,等媽媽累了,再進門哄她睡。"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