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秘書長 錢旻宏
旅行,對於許多人而言,是探索世界、體驗不同文化、拓展視野的愉悅過程。然而,對於視障者(包括全盲與弱視者)而言,這份渴望與興奮往往伴隨著諸多複雜的挑戰與困境。他們的旅行不再僅是休憩放鬆,更是一場對環境適應力、個人應變力,以及社會支持系統的考驗。這些困境源於視覺感知能力的限制,並與環境設計、資訊可及性、社會態度等多方面因素交織,形成一道道無形的障礙。
一、 資訊獲取與規劃的困境
旅行的首要環節是資訊的獲取與規劃。對於視障者而言,這一步就充滿了挑戰。
- 地圖與導航的不可及性: 大多數地圖和導航應用程式主要依賴視覺資訊。視障者無法直接讀取紙本地圖,電子地圖雖有語音導航功能,但其精確度在複雜環境(如多岔路、人潮擁擠處)下仍顯不足。他們難以預判前方路況、辨識地標,也無法輕易找出替代路線。
- 旅行資訊的非視覺化: 旅遊網站、航空公司時刻表、火車班次表、景點介紹、菜單等,多以文字和圖片呈現。
即使有螢幕閱讀器輔助,表格、圖形、動態資訊的解讀仍是難題。許多旅遊部落格和分享,也鮮少提供針對視障者的實用建議。 - 預訂流程的複雜性: 線上訂票、訂房系統往往包含大量視覺驗證碼、複雜的下拉式選單或圖片點選。雖然部分網站已提供無障礙選項,但普及率不高,且操作邏輯對螢幕閱讀器使用者仍不友善,導致視障者需要依賴他人協助,削弱了自主性。
- 突發狀況資訊的延遲: 航班延誤、月台更動、路段施工、臨時封閉等突發資訊,通常以廣播、跑馬燈或告示牌形式發布。視障者往往難以及時獲取,導致行程受阻或錯過重要訊息。
二、 交通與移動的挑戰
安全順暢的移動是旅行的核心,但對視障者而言,每一步都可能是潛在的危險。
- 公共交通的辨識與搭乘: 公車的號碼、停靠站牌、車內廣播、捷運的路線圖、月台資訊、火車的車廂號碼等,對視障者來說都是難以掌握的視覺資訊。他們可能搭錯車、坐過站,或難以找到正確的月台。即使有語音報站,若語速過快或口音不清晰,仍會造成困擾。
- 複雜環境中的導航困難: 機場、火車站、捷運站等大型交通樞紐內部空間廣闊、人潮眾多、動線複雜,缺乏清晰的引導動線(如導盲磚的不足或鋪設不連貫)。廁所、電梯、出口等重要設施的標示不明,使視障者寸步難行。
- 無障礙設施的不足與維護不良: 導盲磚破損、被佔用(被車輛、攤販或雜物阻擋)、設置不連貫、材質不良(過滑),都使得導盲磚形同虛設,甚至成為絆倒的陷阱。斜坡不足、電梯故障、缺乏點字樓層鈕等問題也普遍存在。
- 人行道與道路安全隱患: 狹窄的人行道、臨時堆放的雜物、施工中的圍籬、未移除的障礙物、坑洞、高低差、突然出現的共享單車等,都是視障者在城市中步行的巨大風險。缺乏聽覺提示的電動車輛更是潛在的威脅。
5.跨國旅行的語言障礙: 在非母語國家旅行,語言隔閡會加劇溝通困難。視障者無法閱讀路標、菜單或求助資訊,使得尋求協助變得更加困難,也容易因為語言不通而遭遇誤解或被誤導。
三、 住宿與環境適應的困境
進入住宿地點,新的環境又帶來了新的適應挑戰。
- 房間佈局的陌生感: 每個房間的佈局都不同,對於無法透過視覺建立空間概念的視障者來說,找尋電燈開關、插座、廁所、浴室用品、衣櫃等都需要時間摸索,可能會有碰撞的風險。
- 緊急情況的應變: 遇到火災、停電等緊急狀況時,視障者無法看見逃生指示燈或逃生路線圖,更難以在黑暗中迅速找到出口,增加了危險性。
- 設施操作的困難: 許多飯店設施(如電視遙控器、電話、空調面板、電熱水壺等)都以視覺化介面設計,缺乏觸覺標示或語音提示,使得視障者難以獨立操作。
四、 景點體驗與文化融入的限制
旅行的樂趣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景點的欣賞和文化的體驗,但視障者在這方面也面臨限制。
- 視覺景觀的錯失: 大多數景點的核心吸引力來自於其視覺景觀,如壯麗的山河、精美的建築、藝術品或畫作。視障者無法直接欣賞這些美景,導致旅行體驗大打折扣。
- 導覽資訊的不足: 許多景點的導覽解說牌、地圖、展品說明都是視覺呈現。雖然有語音導覽,但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限,且未必能配合視障者的需求(如缺乏對觸覺、聽覺、嗅覺的引導)。
- 參與式活動的限制: 一些需要視覺引導的體驗活動(如手作課程、導覽參觀路線、劇場表演的視覺呈現等)對視障者來說難以參與或理解。
4. 社交與融入的困難: 在人潮擁擠的場合,視障者較難主動與他人互動,也可能因為不熟悉環境而顯得格格不入。用餐時,辨識食物、使用餐具也可能遇到不便。
5. 伴手禮與購物的挑戰: 在商店購物時,視障者難以辨識商品資訊、價格、包裝,也難以判斷商品的材質、顏色等細節,增加了選購的難度。
五、 社會態度與支援的缺失
除了環境和技術層面的困境,社會態度和支援系統的不足,也常常讓視障者感到孤立和無助。
- 旁人缺乏理解與主動協助: 部分民眾對視障者的需求缺乏認識,不確定如何提供幫助,甚至可能因不了解而產生誤解或歧視。過度保護或完全不理睬的情況都可能發生。
- 服務人員培訓不足: 航空公司、飯店、餐廳、景點等服務人員,普遍缺乏對視障者服務的專業培訓,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確引導、溝通,或提供適當的協助。
- 缺乏友善的隨行人員: 大多數視障者旅行需要家人、朋友或導盲犬的陪同。如果沒有可靠的隨行者,旅行的自主性將受到極大限制。而導盲犬的數量在許多地方仍不足,且導盲犬進入公共場所仍可能面臨阻礙。
- 緊急狀況的支援系統薄弱: 當視障者在旅途中遇到意外、迷路或健康問題時,缺乏一套完善且可及的緊急支援系統,可能導致他們陷入更危險的境地。
六、 心理層面的影響
上述種種困境,不僅是物理和技術上的挑戰,更會對視障者的心理產生深遠影響。
- 焦慮與不安: 對於未知的環境、潛在的危險以及對他人的依賴,會使視障者產生焦慮和不安感,影響旅行的愉悅度。
- 挫敗感與孤立: 無法像明眼人一樣自由探索、享受,可能導致挫敗感。當感受到周圍環境的不友善或缺乏理解時,更會產生孤立感。
- 降低旅行意願: 長期的困難與挑戰,可能會讓視障者對旅行望而卻步,錯失體驗世界的機會。
視障者在旅行中面臨的困境是多層次、多面向的,既涉及硬體設施的完善,也關乎軟體服務的提升以及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議題的理解與支持。要真正實現「無障礙旅行」,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從改善無障礙設施、提供更多元可及的資訊、加強服務人員培訓,到提升大眾對視障者的認識與同理心,唯有打造一個真正包容友善的旅行環境,才能讓視障者也能自在、安全、愉快地體驗旅行的樂趣,讓探索世界的權利不再因視覺的限制而受限,因此,有聲書學會願意與社會各界一起努力,弭平更多的不便與困境,也期盼相關產業的服務供應者。
如果有將服務內容無障礙的想法與需求,可與本會洽詢,我們會秉持多年來服務視障者與推廣無障礙的豐富經驗,讓您的商品與服務,也能成為身障者無礙消費的優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