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企劃專員 嘉容
你印象中的視障者是什麼樣的外貌呢?有聲書學會有一名視障朋友與我們分享:因為他還能勉強看的到粗略模糊的視覺影像,在搭乘公車時,沒有拿著手杖,也沒有帶著墨鏡,對於「明眼人」來說,他就是「明眼人」。有時他在車上藉著剩餘視力翻找悠遊卡、有時刷卡的時候找不到讀卡機,但司機不理解,因此曾被公車司機大聲催促「動作快一點」,當下除了委屈之外,內心也感到有些挫折。
*明眼人是什麼?通常我們稱一般正常視力狀況者為明眼人。
乘客是位視障者,司機的反應為何會這樣
司機的反應雖然可能與個性和時間上的急迫性相關,但撇除這些部分來看,其實有非常多可以討論的部分,小編也是因為聽了這一集的Podcast節目,才知道原來視障者也能訓練到自己外出行動,甚至還能自己規劃旅遊行程,到處趴趴走~
其實小編在進入有聲書學會工作之前,對於視障者原本的印象是,他們總是戴著墨鏡、手裡拿著一根白色類似拐杖的東西(進到學會後,才知道那個叫做白手杖!)或是帶著導盲犬。但其實並不是每位視障者都帶著相同的裝備。
(圖註:有些視障者會帶著白手杖行動,有些則不一定)
 
大家所看到有拿白手杖的視障者,大部分是因為已經接納自己是視障者的身份。但有些視障者若不斷否決也不願意接受自己是視障者,眼睛再不好,也不會使用白手杖。有些則是依著自己的視力狀況使用手杖,例如夜盲症的視障者在晚上或陰天時視力較不清楚,因此在天色較暗的時候才會拿出手杖。眼睛外觀的部份,有些看起來和明眼人一模一樣(如下圖),因此若沒有較明顯的裝備或特徵,就會比較難辨認出來原來他們是視障者!
(圖註:有些視障者外觀和明眼人一樣,較難辨認出身分是視障者)
並不是完全看不到才叫視障者
►視障者若依照視覺狀況分類,能夠分為三類:
- 低視能:大致能看見影像但模糊、扭曲、不清楚
 - 全盲有光覺:完全看不見影像,但感受到有光
 - 全盲無光覺:完全看不見影像,也感受不到光
 
而其實上面的順序,就是從有視力到失去視力的漸進過程(正常視力→低視力→僅剩光覺→完全失明)
(圖註:失去視力的完整過程)
 
►依照性質來分類,又可分為兩類:
- 先天性:通常在5歲前,因為早產、感染、遺傳、罕見疾病而失明,即為我們常說的「先天失明」或「先天盲」。
 - 後天性:可能因為視網膜病變、視神經萎縮、青光眼、黃斑部病變、意外傷害,即為我們常說的「中途失明」或「中途視障」。
 
上述的視覺狀況和性質分類,都是視障者可能的視力狀況,例如先天失明的低視能者、後天失明但仍有光覺者等等...
遇到視障者,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視障者只是受到了視覺上的限制,其他部分和明眼人都是一樣的。小編在有聲書學會,看見許多視障同仁能夠獨自完成負責的專案、舉辦課程活動、扮演與他人溝通的關鍵角色。我認為與他們相處時,最重要的是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理解。他們並非需要特殊的對待,而是希望被看見自己的獨特價值。拋開先入之見,以開放的心態與他們共同相處,相信這個社會也將會是一個充滿包容和互助的環境!